省会城市夜里真吵 市民:只想睡个好觉
说到环境投诉,大家可能觉得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肯定最多,可日前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6年相关部门共收到环境投诉119.0万件,其中噪声投诉52.2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3.9%。
省会城市夜里真吵各类环境噪声投诉中,工业噪声投诉占10.3%,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占50.1%。在建筑施工噪声投诉中,夜间施工噪声投诉占90.5%。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3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声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在这些城市中,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一级的城市16个,占5.0%;二级的城市220个,占68.3%;三级的城市84个,占26.1%;四级的城市2个,占0.6%。这些城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2%;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4.0%。
但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情况可没这么乐观。2016年,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2%;夜间达标率为59.7%。尤其在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4A区域,夜间达标率仅为18.3%。
这些城市中,声环境最好的要数银川,昼夜的总点次达标率均为100%,可谓绝无仅有。西部的拉萨是有名的安静之城,但发达地区也有和它媲美的城市——南京昼间达标率96.9%,夜间也有87.5%,实属难能可贵。
是否拥有一个安静的夜晚,是很多百姓能不能睡个好觉的前提,然而,在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对安静的要求真是“奢侈品”。报告显示,兰州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28.6%,郑州、贵阳为31.3%。青海省会西宁,昼夜达标率都比较低,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其昼夜达标率分别为60%和35%。而中部城市郑州昼夜达标率分别只有50%和31.3%。一些城市昼夜声环境反差很大,比如贵阳和呼和浩特,白天100%达标,到了夜间,达标率骤降至31.3%和45%。噪声来源复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日趋便捷,道路交通噪声也影响着百姓生活。
2016年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哈尔滨超过70分贝的道路比例高达82.4%,白天平均等效声级为73.4分贝,已经超过功能区限制要求。沈阳、济南也成为交通噪声严重的地区,白天平均等效声级为70分贝。虽然报告公布的对道路交通监测数据仅限于昼间,但夜间交通噪声危害更不容小觑。治理难在哪里早在1996年,我国就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但由于法律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噪音污染认定标准和赔偿标准,导致其在实际执行中不尽如人意。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长期以来,在楼盘开发时,相关部门通常只涉及容积率、采光、绿化等,并未涉及小区的防噪审批等细节。直到2007年,北京市才开始实施《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它要求:北京市噪声污染将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房地产开发商须明示销售住宅的隔音情况。
这一规定还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但问题是,它并没有解决立法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交通噪音的治理往往涉及环保、交通、铁路、开发商等多方关系,牵扯到多方利益,协调难度很大,由此,受害的业主们往往处处碰壁。张莉萍告诉本刊记者,之前,她所在的部分小区业主因为噪音问题,曾和开发商、城铁等部门多次协商,但是,后者互相推诿,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后来,有业主起诉城铁公司和开发商,但未能胜诉。对于城铁部门而言,地铁建设早于小区开发,通过了环评等要求,当然不愿意负责,而对于开发商来说,由于当时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噪音污染并未纳入到规划之中。本刊记者调查时还了解到,有些老的楼盘,开发商或破产或消失,协商都没有对象,成为无人管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民众呼声始终强烈,2009年,北京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已有的高速路和铁路应加装隔音墙或隔音罩,减少车辆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可降噪70%~80%。
市政府考虑改造现有道路路面,采用能减少交通噪声的新型材料。在改造道路的同时,一并解决井盖产生的噪声问题。另外,对市内的地铁地上运行的路轨和靠近居民居住区的火车路轨进行改造。
而且,相关专家从技术角度分析,治理交通噪音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维宁公开表示,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轨道交通噪音问题。他说,通过声屏障、隔声窗、隔声阳台等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轨道交通噪音的问题,技术上没有障碍。